大約在1994年(含)之前,國中的時候,我在中國時報的副刊上讀到連載的《如煙消逝的高祖皇帝》。這部小說由於得到了時報文學獎的評審推薦,所以在時報上連載出來。
我強烈懷疑當時在時報上連載時,有刪減過情節,因為我記憶中在報上連載的這部小說,筆風簡潔強勁又帶點艱澀,第一人稱的主角性格及敘述有著諷刺幽默的風格。感覺是本架構嚴謹,寫作上超越時代的小說。
報紙上的連載,我不是每天都看的到,所以也看不完整,只是記得有時敘事的順序好像倒過來倒過去,更何況我三天兩頭才讀到副刊的頻率,加上那時只是國中生,所以雖然對這部小說的風格印象深刻,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也漸漸忘了書名。
直到最近才在PTT問到這本書的書名,勾起我的回憶,也有幸在圖書館找到了這本書。
一讀之下,果然是本超越時代的小說,我再次懷疑當年在時報副刊上看到的版本不一樣。因為書中雖然看不到好像話還沒說完,留白給讀者想像,精簡強勁的筆風。但是第一人稱主角的性格雖然真實,但在1993年稱不上好人之外,小說還有一些少兒不宜的橋段。可能是政治不正確或是報紙需要應付那時還存在的新聞局吧,所以報紙上連載的版本,可能有經過潤色及刪減。而實體書中還保留了一些在1993年可能被人拿出來放大的問題,比如其中有一段主角被15歲小騷蹄勾搭到巷子的橋段,比如幾段提到吃人的情節,比如主角有仇必報且心理受創而有虐殺戰俘的傾向,又比如整部小說就是在描寫造反的隊伍。以1993年的社會風氣來看,主角的三觀似乎大有問題,我相信在那個年代,可能大眾讀者也不是那麼能接受這樣的一個,性格有問題、不是好人的主角,而當年的當局也樂見描寫造反隊伍的小說,被種種道德上的因素,被禁止出版。
主角不算是字面意義上的好人,但是在寫作上主角的性格甚稱真實。不像自2000年以後,大量的古裝小說以穿越為楔子,可以把主角的思考代入現代人的想法,《如煙消逝的高祖皇帝》中的主角及重要配角(像高祖、高袓的仇人及手下,還有女性角色【邢如煙】和【紅娘好】等等),他們的行為都很能讓現代人的我理解,尤其是第一人稱兼旁白常獨白及自白的男主角,腦中更是現代人的愛恨情仇、膽小、畏懼、小聰明、隱忍等等複雜元素的綜合體。事實上主角的個性更像今日很多網路小說中,腹黑(滿肚子壞東西)、聰明、淡然、說話有時很酸帶著黑色幽默的角色。
整路小說短短33章,可能不到二十萬字,以現在網路小說的眼光來看,只能算是中短篇的小說。但是一點水分也沒有。雖然很特別地,採用主角議論的觀點來講述故事,讓整部小說中主軸的故事順序變得跳來跳去,可是一點都不顯亂。可能是因為讀者是跟著主角議論的節奏來走,雖然對主軸的故事很有興趣,但是隨著主角議論某事、某人、某心情而挑出主軸故事中的幾段來說明、來描述、來論證,讀者慢慢地對整個主軸故事有了輪廓,對於主軸的細節也從主角不同章節的議論中也多有了解。還滿特別的寫作方式。
雖然主軸故事的順序被主角的議論弄得好像順序前前後後出現,可是依整部小說來看,大體上還是順序的敘述;意思就是雖然有時會有倒敘、插敘的手法,可是主軸故事從大體上來看,還是慢慢地依順序的發展直到結局,就算雖然有時一個事件的前、後或發生中或從前至後的時間段會被不斷提及,主角用於不同的角度來敘事、論題、議人,但是不妨礙讀者從故事的開始,可以很明白主軸,雖然主軸故事的順序三不五時反覆來去,但是大方向還是向前邁進。
印象上報紙上的版本,讓主角報仇的橋段變成了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高潮。有也可能因為我在報紙上已看過這個伏筆了,所以再來看實體書時,感覺不出來這個伏筆的高潮。
實體書在1994年出版,不同於報紙的是多了很多插圖,有些是有趣,有些是惡搞(不是貶意),有些是諷刺時政的插圖。因為出版社是作者【郭箏】家裡自己開的,所以可以這樣玩,如果交給時報出版,想必不會那麼創新。
插圖和小說內容,惡搞的部分,比起九把刀的惡搞,可以說是更內斂但意境卻又更不羈。那個年代的反對黨好像還沒選上首都市長,作者的插圖就敢諷刺時政,還滿有膽的。也讓我一度以為小說的內容另有暗示,不過繼續讀下去後發現並沒有。
小說很真實地描寫了一些真性情的角色。我很喜歡高祖在小說中的領導風格,和身為屬下的主角總是用朋友間平等的方式好好地說話、溝通,不過當然免不了說服不了主角時暴跳如雷加震攝危脅。對於目前的網路小說甚或現實中,好像描寫老闆或現實中老闆的態度,就是在裝13。
我曾在報紙的副刊上讀過紅娘子搶到男人的那段,字字精簡有力,反觀實體小說原版的反爾不那麼有讓人想像的出場景。可能是原版小說描述得比較多,紅娘子反而顯得太親民了。也有可能報紙上的連載和實體書原版的根本就一樣,只是我的記憶出了錯,又或者是報告的排版讓我有精簡的錯覺。
總之,這是一部不長的好故事,比起快30年後的網路小說,不遑多讓。在小說架構上,寫作的方式也是令人驚艷,也沒有網路小說(主要的是指大陸方面、大眾娛樂性質的、小說網上的小說)敢用類似的架構來寫作。
說了這麼多,我也不想劇透,也不知道該怎麼劇透,因為小說中主要都是主角在議論,雖然敘事的部分也有。主軸故事就是那樣,雖然我可以寫出來,但是也不會覺得有趣到哪裡,有趣的是主角的議論。
對了,我覺得書名也很有意思。小說中的女主角(如果有的話)是邢如煙,是高祖的老婆。書名應該暗隱邢如煙的出走、邢如煙的消逝。
邢如煙的出走和闖王的死亡,是影響高祖的兩件大事。
闖王的死,讓高祖變得嗜殺?不過在闖王死之前,他也不是不嗜殺……只是沒有那麼愛好?應該也不是愛好,依書中提供的情節看來,至少在闖王死後,高祖對官兵俘虜更加的,不當人看,把他們的命,當打發時間的玩具,並當作實驗的觀察物來看。
倒是邢如煙的出走,我反倒看不出在高祖的心理在事件前後有什麼很具體的變化。在邢如煙出走後,高祖沉寂了三年,在山中因為要掌握人心,開始和特工郭瓦罐開始搗鼓些神神鬼鬼天文星象的東西。出山後也開始收了文人李巖、星象家牛金星和占卜師宋獻策。之後就一路直上,直到攻進北京。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女人和最好的兄弟跑了吧,他在山中才開始痛定思痛地反省,總結出來的結論就是自己對於人心的把握不足。
很少有人能夠釐清小說作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小說作者與主角在我們的傳統裡一向有著難以言說的曖昧關係,我們可以很容易的上溯到施耐庵與宋江、許仲琳與姜子牙、吳承恩與孫悟空、安遇時與包龍圖、笑笑生與西門慶、吳敬梓與王冕,甚至曹雪芹與賈寶玉的身上。因此我當然敢武斷的認為,這傳統勢必將延續到我死後若干百年以後。
以上提到的小說,除了大方向參考歷史背景的真實走向、當時的人物風情之外,很大的一部分也反應了作者當代的生活環境,及作者的成長經驗。而小說的主角可能是符合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在寫作時作者想當然爾地會想像,若是依自己的性格及行事作風,在情節中的情況下,會如何反應,然後主角的行動很大部分地參考了作者依自己假設所想像出來的最優解。更有甚者,將作者個人立身處世的哲學,傳導給讀者,間接地改變了世間一部分人對於抽象事物(如道德、如品行、如信義)價值的衡量,對於事物及整個世界的看法,對於自己本身的生命及整個人生的看法。
依以上的理論,可能讀者可以從《如煙消逝的高祖皇帝》中,學到人物的真性情,學到高祖管理及用人的哲學,學到主角的隱忍、量力而為、有仇必報、本身愛恨之間矛盾的協調。(高祖說:你再掰嘛。)
對了,實體書有一個小缺憾,不知為何,有時逗號或句號會用半形,造成排版上有時隔行的字不是完全對方一起,就是沒有縱橫對齊。這很奇怪,因為好奇作者的生平,查了一下,作者是從事印刷廠的校對工作十六年,後來又在《民生報》印刷廠和《聯合報》電腦房派稿工作過,照理來說,不會犯排版上的錯誤,那麼可能是故意另有原因的(不會是密碼或藏詩之類的吧?)。可能想要減少紙張浪費的空間?省頁數?再看了一下,可能是為了避頭點。
這本書對比今日的網路小說,在構思、結構、人物刻畫、諷刺幽默的語調上,真的是差不多,甚至表現的更內斂但卻更有想像的空間。讓我想再多讀作者【郭箏】的其他作品。